只做茶的“搬运工”,上市恐是八马茶业难过的一道坎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  时间:2023-06-21 13:29:34

编辑 | 虞尔湖

出品 | 潮起网「于见专栏」

我国是一个有浓厚茶文化的国家,作为茶叶的发源地,我国喝茶的历史,甚至已有4700多年多年历史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沉淀,我国也是茶叶产量、销量最大的国家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而在茶业界,八马茶业也以“认准这匹马,好茶喝八马”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,而闻名遐迩。这句宣传语的绝妙之处在于,八马茶业给消费者一种八马就是“好茶”标准的深刻印象,更为让消费者在八马与好茶之间产生联想,从而给消费者留下“高端”茶叶的形象。

只是,与早年的零食等行业一样,三千亿的茶产业一直处于一种“有品类、无品牌”的尴尬之中。而且,这个规模庞大的产业,至今尚未诞生一家A股上市公司,可谓十分诡异。

近年,八马茶业就曾反复尝试冲击IPO谋求上市,不过几次三番,最终都不了了之。对此,业界分析颇多、解读也颇多。只是,最终的结论却大同小异,那就是八马茶业或是A股“绝缘体”。

行业归属存分歧,八马茶业“四不像”

八马茶业创始人王文礼曾公开表示,茶叶市场巨大,但是有类无品,根本原因是茶行业在很多方面没有实现标准化,所以难以形成像白酒等品牌同样的影响力。不过,王文礼却经常拿茶业与白酒行业相提并论,认为二者都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过程。

只是,即使八马茶业参透了商业模式与品牌营销的内核,却难以改变八马茶业不受资本待见的命运,这通过八马茶业近10年试图通过二级资本市场助力,放大其营收规模,却最终一波三折、无功而返便可窥见一斑。

据了解,早在2013年,八马茶业就曾经谋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,但最终于2015年选择了新三板,并于2018年4月终止挂牌。

随后,2021年4月,八马茶业在创业板上市终获受理,但经过深交所的三轮问询后,在次年5月上旬撤回了IPO申请,随后又于短短数月过后,向更有难度的主板市场递表申请。

八马茶业谋求上市之所以几经辗转,根本原因是其面对证券交易所的问询,难以应对。甚至很难说清其业务模式、所属的行业类别。例如,八马茶业在“卖茶”还是“制茶”方面有些徘徊不定,在提出申请不久后,八马茶业收到了主板IPO反馈意见的文件。文件中,相关监管机构对八马茶业提出了46个问题,其中就包括关于前次IPO撤销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问题是否落实整改。

在前一次的IPO申请中,最大的规范性问题就是八马茶业所属的行业问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根据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》(以下简称“《创业板推荐暂行规定》”)第四条的相关规定,“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”属于“原则上不支持其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”的行业。

不过,八马茶业却并不认为自己属于“精制茶制造业”,而是零售业。只是,口说无凭,按照八马茶业的招股书,八马茶业自称属于零售业的故事,很难自圆其说。

例如,据其招股书,八马茶业的销售渠道分为直营与加盟。其中直营又分为线下与网络销售。在这样的模式下,八马茶业也于早年就开始了跑马圈地、快速扩张的开店模式。

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,全国门店数量已经高达2700家。而且,这些门店已如蚂蚁搬家,渗透到全国主要的大中型城市。

众所周知,零售行业是一个渠道为王的行业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连锁效应,八马茶业在营收方面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,而且其加盟店收入占比逐年攀升。

招股书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,实现销售金额分别为4.80亿元、5.95亿元、8.91亿元和2亿元,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7.44%、47.33%、51.50%和44.76%。

只是,加盟模式向来是一把双刃剑,在为品牌方带来规模的同时,也为产品质量埋下了祸患。尤其是对产品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烟酒茶饮行业,尤为如此。这也是八马茶业向深交所递表,受到重点问询的核心问题。

与此同时,加盟商数量庞大,八马茶业如何做好加盟商的新增、退出、存续机制,如何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、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等,对于八马茶业而言,都是灵魂拷问。

回归到八马茶业的模式,事实上,八马茶业与中国茶叶、澜沧古茶以生产为主的模式并不相同,其并非茶叶的生产者,而是搬运工,更像是一个信奉“拿来主义”的二道贩子。

据其公开的招股书数据,2019年-2021年,八马茶业采购产品中定制成品茶占比分别为51.92%、47.42%和47.85%。占比过半的茶叶采购量,也是资本市场质疑八马茶业属于零售业的重要原因。经营模式的含混不清,也让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,可谓屡战屡败。

重营销轻研发,曾涉嫌虚假宣传

如上文所述,相比一些以生产茶叶为主的企业,八马茶业是茶叶“搬运工”,因此也存在着产品研发不足、规模放大全靠营销的问题。

通过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不难看出,其经营成本主要为销售费用,研发费用可谓微不足道。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八马茶业销售费用分别为3.58亿、4.29亿和5.76亿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5%、33.85%以及33.04%。此后两年,八马茶业的销售费用更是同比大幅增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八马茶业虽然在营销方面十分激进,但是产品研发方面却格外保守。数据显示,其同期研发投入仅为570.22万元、328.01万元和664.12万元。从营收占比来看,分别仅占0.56%、0.26%和0.38%。

横向对比澜沧古茶、中国茶业等同一赛道的企业,其营销费用也是奇高无比。因此,业内人士也表示,八马茶业或许是用钱砸出来的茶业品牌。

除了研发与营销力度不对称以外,八马茶业还曾因为蹭“博鳌亚洲论坛”的知名度,而受到博鳌亚洲论坛的斥责。

据媒体报道,2018年,八马茶业在公司网站首页宣传其产品为“2018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用茶”,并在网站“招商加盟”页面中展示出了一份“博鳌亚洲论坛授权书”。同年9月份,博鳌亚洲论坛在官微对此提出严重质疑与谴责,让八马茶业的品牌影响力严重受损。

实际上,八马茶业这次涉嫌虚假宣传,并非首次,也并非个案。招股书显示,报告期内八马茶业涉及诉讼、举报,累计共计113起。其中虚假宣传63起,质量问题23起,其他问题(产品执行标准、售假、超范围经营等)27起。

尽管相关公关危机事件爆发后,其高管也通过媒体澄清道歉,但是屡次因此受到类似质疑与投诉,恐怕并非空穴来风。而大量诉讼和举报,也足以说明八马茶业在产品质量、品牌宣传方面存在管控不足的漏洞。而种种问题的背后,或许与其依赖加盟模式的先天不足有关。

代工模式成硬伤,上市或是“一道坎”

实际上,A股上市公司并不缺类似八马茶业这样的“二道贩子”。例如,零食行业的三只松鼠、来伊份也与八马茶业类似,以贴牌模式在休闲零食等赛道切开一道口子。值得一提的是,三只松鼠所押注的零食行业,过去同样存在有品类、无品牌的现实问题。

不过,与三只松鼠类似的是,其代工模式虽然资产够轻,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,也是八马茶业不可承受之重。这种模式之下,首当其冲的便是其产品质量。

据媒体报道,八马茶业也曾是质检榜单的一员,甚至在一些投诉平台,也经常因为茶叶质量问题,而屡遭消费者投诉。随便翻开几页,不是投诉其茶叶之中包含异物,就是礼盒发霉等产品包装与产品质量问题。

此外,黑猫投诉等平台上,也有不少消费者对八马茶业产品进行投诉,其中不乏“茶叶喝出虫子”“茶里有头发”“礼品盒发霉”等质量问题。

也正是因为种种管理漏洞,八马茶业还多次因为违规问题而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。在这些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下,八马茶业想要顺利登陆尚无茶叶品牌进入的资本市场,显然并非易事。

结语

「于见专栏」认为,在新茶饮品牌不断崛起之时,传统茶业品牌更是压力山大。尽管八马茶业也想迎合时代趋势,在产品、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变革,但是终究会因为其加盟模式过重、产品力不足、严重依赖代工等先天的弊端而走上一条十分艰难的发展道路。
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阻碍八马茶业上市的最大拦路虎,就在于其模式带来的合规性、产品安全性挑战。而其如何在落地规范化运营的同时,加强其产品生产流程管理、品质管理、渠道管理等一系列问题,将是八马茶业的挑战所在、空间所在。

希望八马茶业的未来,会因为其营收规模,而为行业建立标准而树立标杆与榜样,给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增色添彩,甚至有朝一日能够打破A股无茶的僵局,真正成为特立独行的存在。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